Skip to main content

正月十五吃元宵

几款在家就能制作的创意元宵

元宵

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我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 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 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 。元宵即“汤圆”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可荤可素,风味各异。可汤煮、油炸、蒸食。这些名称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,和睦幸福,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
黑芝麻汤圆

黑芝麻汤圆

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,春节刚过,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--元宵节。

[原料]

糯米粉  300克
黑芝麻  300克
白砂糖  150克

[制作方法]

1. 黑芝麻炒熟,碾碎,拌上猪油、白砂糖,三者比例大致为2:1:2;

2. 适量糯米粉加水和成团;

3. 以软硬适中、不粘手为好,揉搓成长条,用刀成小块;

4. 将小块糯米团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状,用拇指在球顶压一小窝,拿筷子挑适量芝麻馅放入;

5. 用手指将窝口逐渐捏拢,再放在掌心中轻轻搓圆;

制作汤圆6. 包好后有如山楂大小;

7. 烧水至沸,包好的汤圆下锅煮至浮起即可食用。

[备注]

1. 在往汤圆粉调入温水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温水的量,和好的面团不能过硬或过软。

水磨汤圆

水磨汤圆

[原料]

压干的新鲜水磨粉  1000克
澄沙馅  750克 (如用鲜肉只需500克)

[做法]

1. 取水磨粉200克,用适量的水揉和成粉团,拍成饼,当水煮沸时放入锅内,煮成熟芡捞出,浸入冷水。再用水磨粉800克放人缸中,用双手搓擦,同时把从水中取出的熟芡放入碎粉粒中,揉拌成粉团,盖上湿布,待用。

2. 按量揪剂(每500克20个),将剂捏成锅形,放入澄沙馅,随后将边逐渐收口,即咸汤团。

3. 待水煮沸时,将汤团下锅,用勺沿锅边推转,当汤团浮出水面时,加少许冷水,再煮7一8分钟,当汤团的皮看上去是深玉色,有光泽即熟。

肉汤圆

肉汤圆

肉汤圆,元宵节美食。鲜香略咸,滑嫩可口。

[原料]

糯米  400克
大米  100克
瘦肉末  300克

[调味料]

酱油  适量
胡椒  少许
料酒  少许
姜末  少许
冬菜末  适量
葱花  少许

[制作方法]

1. 首先将糯米与大米混合,浸1一2天,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,制成面粉。

2. 然后在锅中倒入油少许,油七成熟时下肉末炒熟,加入酱油、胡椒、料酒、姜末,入味后起锅装盘。

3. 熟肉末晾凉后,加入适量的生肉末、冬菜末、葱花,拌匀后放 冰箱里冷冻,切成小块为馅心。

4. 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的揉和,取一小块捏扁,包入馅心揉圆。

5. 将汤元下锅煮,火不宜过旺,见汤圆浮上水面即捞出。

6. 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、胡椒、味精、化猪油、葱花等,冲入适量高汤,将捞出的汤圆放入即可食用。

雨花石汤圆

雨花石汤圆

雨花石汤圆是一款创新的潮州小食,它的构思十分奇特,在汤圆的糯米皮中加入若干种食用颜色粉料,使包起来的汤圆呈现条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纹,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,领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觉,堪称汤圆中的精品。

[原料]

糯米粉  500克
可可粉  100克
芝麻馅  400克

[做法]

1. 取纯净糯米粉500克,加入清水和匀揉透,搓揉成白色糯米粉团;

2. 再取纯净糯米粉250克,加入可可粉100克、适量清水,搓揉成咖啡色糯米粉团,以此类推做成各种颜色的糯米粉团;

3. 然后将白色糯米粉团包上咖啡色糯米粉团,搓揉成有雨花石纹理的汤圆皮;

4. 将制好的汤圆皮,切小块,分别包上芝麻馅,包好的雨花石汤圆,放入冰糖沸水锅内煮熟,加入甜汤即成。

[备注]

1. 白色面团要多一些,带色的面团少一些。

2. 包捏时,应尽量选择花纹美的面皮。

3. 根据自己的爱好,还可以用制好的汤圆皮包上绿豆沙、红豆沙、芋泥和冬瓜册等馅料。

[煮元宵四大窍门]

一、 开水下

水烧开后,把元宵放入锅内,用勺子轻轻推开,让其旋转几周不粘锅壁。

二、 慢水煮

待元宵浮起后,迅速改用慢火。否则,元宵不断翻滚,外熟内硬不好吃。

三、点冷水

煮的过程中,每开一次锅加少量冷水,使锅内的元宵保持似滚非滚状态。水沸两三次后,再煮一会儿,即可食之。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,甜粘好吃。

四、及时煮

生元宵的糯米粉含水量较多,久放会变质,受冻易煮破。元宵最好现做现吃,放置别超过3天,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。现买的速冻元宵也要及时吃掉,最好不要存放一周以上。

另外,品尝元宵时无论水煮,还是油炸,均要使元宵熟透。在油炸元宵时最好在元宵上扎一些小孔,防止元宵爆裂而烫伤。

[元宵节简介]

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,春节刚过,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-元宵节。

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,大地回春的夜晚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元宵节又称为“上元节”。

按中国民间的传统,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,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,以示庆贺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合家团聚、同庆佳节,其乐融融。

元宵节也称灯节,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,到了唐代,赏灯活动更加兴盛,皇宫里、街道上处处挂灯,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、灯楼和灯树,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《十五夜观灯》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”

宋代更重视元宵节,赏灯活动更加热闹,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,灯的样式也更丰富。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,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,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,盛况空前,除燃灯之外,还放烟花助兴。

“猜灯谜”又叫“打灯谜”,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,出现在宋朝。南宋时,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,猜谜的人众多。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,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。

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。元宵由糯米制成,或实心,或带馅。馅有豆沙、白糖、山楂、各类果料等,食用时煮、煎、蒸、炸皆可。起初,人们把这种食物叫“浮圆子”,后来又叫“汤团”或“汤圆”,这些名称“团圆”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,和睦幸福,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
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“走百病”的习俗,又称“烤百病”“散百病”,参与者多为妇女,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,或过桥,走郊外,目的是驱病除灾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,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划旱船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。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,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,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。